Skip to main content

手工篆刻印文的情意、意境与境界

印文

情意是思想与感情的统一,境界是印面的章、笔、刀所犮现出的一种意趣,两者的统一便足我们常说的意境。意境是手工篆刻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审美的主体对手工篆刻的客体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偏重于表现为主的艺术,大多侧重于创造艺术的意境。因为意境更具有艺术家的主观性、个别性和内在性。在诗歌、绘画、音乐中的意境,是诗人、画家或音乐家的内在的主观的思想、感情或情绪和外在客体景物的结合,是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的有机的统一。

手工篆刻艺术之美,外拓与内涵的结合

手工篆刻

手工篆刻艺术越是往后发展,其表现内在的东西就越丰富复杂,而其外在形式则应显得单纯。要利用有限的小小外在空间,表现内在的无穷的美的因素。也就是说内涵要丰富,挖掘要深,要使人耐看;外表单纯,但确有吸引力的美的形式感,这就得要不断扩大与开拓。也可说是为了提髙手工篆刻艺术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从内到外都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前进。

手工篆刻应该博古

手工篆刻

宋、元以后,出土文物渐多,旧出或新发现的钟、鼎、彝器等铭文,或砖、陶、瓦、甓、权、量、诏、版刻字等有的逐渐吸收其铭刻文字的结构美或古拙质朴之趣而熔于印中,使手工篆刻美的内涵与趣味更为丰富醇厚。有的更能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可说这也是篆刻家“印外求印”的重要方面,这些都成了篆刻成长壮大自成一体的营养素、催化剂。

古代篆刻家对形式美的掌握

印章

形式美是指对生活和自然中各种形武因素,如形体、线条、节奏等有规律的组合。人们对美的第一感受,大多是由形式而引起的。元、明、清时代的篆刻家,大多是文人学士,长于书画艺术。他们在长期的篆刻创作与审美的实践活动中,养成了对篆刻形式的敏感,并借助于诗文书画等艺术的形式美规律,遂渐探索而形成一套篆刻形式美的法则,并逐渐掌握它,运用它和发展它。从而逐渐使这些形式具有相对独性的审美意义。

大众对篆刻审美风尚的形成

篆刻审美风尚的形成,对于篆刻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篆刻艺术审美的广泛的大众基础,篆刻审美的发展成熟就不可能。篆刻艺术由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因之在社会上得到众多的喜好者和欣赏者。反过来,由于广大欣赏者、实用者的需要,又促进和提高其创作产品的艺术水平。

篆刻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的美于真和善有一定联系

篆刻

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从陶器,进而制造铜器、玉器……并从其中一个“印模”而分枝,逐步深化,改进、创造,这就使篆刻印章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以多方面的创造再实践,于是有大小、方圆、规尺、联珠等各种玺印的出现。由于佩带需要穿孔,发展到为求美与实用相结合的各种印钮,更呈现千姿百志的印钮印壁的各种动物形态和装饰纹样。在印面内容和形式方面由于时代和国家的不同,更为多样,有动物的单个图形到三个以上的群体的组合;有植物的花瓣的图案的变形;有当时流行文字的生动的安排;也有鸟虫等装饰性的美术字体……

篆刻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展示和现实生活的反映

手工篆刻

在世界上任何艺术的创造都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篆刻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显示了人的智慧和劳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显示了人的本质的力量。这种本质力量是通过物质材料一印材、文字和刻刀等工具来表现的,也可以说这是篆刻艺术美的本质的体现。在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创造都是显示了人的力量。但这种本质力量,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依靠人与自然的接触,人的社会实践,首先是通过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实践来显示的。